徐悲鸿与齐白石:相携相伴的艺坛忘年知己
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,齐白石与徐悲鸿的艺术交往堪称一段佳话。近日,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,徐悲鸿纪念馆承办的“大师眼中的大师——徐悲鸿与齐白石”研究展在徐悲鸿纪念馆展出。展览将徐悲鸿纪念馆馆藏齐白石、徐悲鸿作品同台展出,通过40余件(套)画作以及印章、书信等文献资料,梳理徐悲鸿与齐白石在艺术上的异同,展现二人交往轶事。
纵然有着30余岁的年龄差,学艺之路和家庭背景等也大为不同,但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艺术喜爱至极。徐悲鸿除了不遗余力地向世人推荐齐白石的艺术,购藏其书画精品、为其出版画集,还“三顾茅庐”聘请齐白石到北平大学担任教授,在齐白石的晚年更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家事。齐白石认徐悲鸿为人生最重要知己,感叹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徐君。 ”从1928年徐悲鸿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院长算起,到1953年辞世,他与齐白石密切交往27载,这段艺坛的忘年交也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许多温情的色彩。
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艺术十分认同和赞赏,而在坚守“寂寞之道”的艺术探索中,齐白石能有徐悲鸿这样的知音相伴也是倍感欣慰,他曾在赠徐悲鸿的画作上题写“我法何辞万口骂,江南倾胆独徐君” ,以此感恩徐悲鸿对其艺术的认可与理解。
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关照能细致到什么程度?“白石先生: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,粽子一包。并向先生拜节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,因鳞内有油,宜清蒸,味道鲜美。 ”从展厅里这封徐悲鸿写给齐白石的信中,可略窥徐悲鸿的心之细致——不仅送鱼一条,还要告诉他怎么做才好吃。后来,徐悲鸿离开北平回到南京中央大学,与齐白石更是“书信往返不绝” 。徐悲鸿如果到北平,大多有书信提前告知齐白石,如“本月终想来平一行,但祈勿告人”“年终鸿必来旧都” 。出于对齐白石作品的喜爱及帮助齐白石缓解家庭经济压力,徐悲鸿亦致力于对齐白石作品的收藏。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曾说:“白石先生每有佳作,必寄悲鸿,悲鸿便按白石先生的笔单,将稿酬寄去。 ”在徐悲鸿给齐白石的信中,对此类事也多有提及,如“三两笔之虾蟹小鸡请多作几幅”“倘有杰作,乞为留下” 。1950年,徐悲鸿还创作了《白石翁九旬寿联》 ,以“康强逢吉真人瑞,老返童还无尽年”祝贺齐白石九十岁大寿。
除了生活中,在艺术上,徐悲鸿与齐白石也可谓是“神交” 。为彼此画作题字,是二人在艺术交流上的常事。早年间,齐白石山水画作品多仿古人,在赴桂林游历之后,开始尽情抒写自己对真山真水的喜好与感受,之后逐渐以简括的花卉画用笔作山水,打破传统的窠臼,形成卓尔不群的独特风格, 《春水绿弥漫》即此转型风格作品,其作品题跋即是由徐悲鸿所作。不仅如此,二人还常常一同作画。1948年夏天,齐白石和徐悲鸿合作完成《青蛙蜀葵》 ,画中两只墨蛙,似随时准备起跳,两株蜀葵清新淡雅,似在倾听两只蛙交谈,一墨一色,形成鲜明对比。
虽然趣味相投——徐悲鸿与齐白石的艺术创作都重视师法造化,从大美自然与生活所见中提炼艺术形象,但是他们却营造出不同的艺术风貌——徐悲鸿以形写神,笔墨和造型高度契合;齐白石以神写形,简练概括地传达生活的意趣。虽然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高度,但二人在趣味和格调上也各有侧重:齐白石从朴素的写实要求出发,更富有生活旨趣,而徐悲鸿由于其视野的开阔,更富于造型语言探索的自觉性。展览特意将两位大师各自画的《白菜》并置,以及松鼠、老鼠、喜鹊等小动物,展现两人相同共鸣的生活意趣,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。
徐悲鸿对于齐白石不遗余力的推介和无微不至的关照,齐白石对于徐悲鸿知遇之恩的由衷感谢及充分信任,都凝聚为二人笔端的物像,融合统一在这些画作之中,它们不仅浓缩了二人之间的交往故事,见证了二人情感的密切程度,也显示了各自的艺术风貌。恰如徐悲鸿勾勒出画中一黑一白相偕而伴的两只猫,极像两个巨匠惺惺相惜的身影。
新闻链接
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开馆
本报讯(记者 杨阳) 近日,徐悲鸿纪念馆举办开馆仪式,正式向公众开放。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以其宏大的建筑、丰富的展览、先进的技术、完善的功能,成为一座与北京“历史文化名城”相称的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博物馆。
新馆一至三层为固定陈列展区,一层展厅展出徐悲鸿的生平资料、照片、故居复原室以及青年徐悲鸿从贫穷的家乡走向世界的履历介绍;二、三层展厅分四个板块展出徐悲鸿各个时期创作的中国画、油画及素描作品共计约120余幅;四层为临时展厅,面积逾700平方米,可承接海内外各种展览。此外,为了更好地保存徐悲鸿的遗作以及他倾尽毕生精力的收藏,徐悲鸿纪念馆建立现代化文物库房,分别为油画储藏区、轴画储藏区、图书资料储藏区、素描储藏区、遗物开放展示区、鉴赏区及机动区,实现了文物的分区分类规范化管理,并安装了现代化的恒湿恒温空调系统。